在现实生活中,总有一部分人明明有能力履行债务,却故意不履行,最终被法院列入失信名单,成为大家口中的“老赖”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,如果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,并且存在以下任一情形,法院可依申请或职权将其列入失信名单:
- 使用伪造证据、暴力、威胁等手段阻碍或抗拒执行;
- 通过虚假诉讼、虚假仲裁或隐匿、转移财产等方式规避执行;
- 违反财产报告制度;
- 违反限制消费令;
- 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。
当被执行人有能力却拒不履行债务时,除了采取常规措施(如追加被执行人、扩大执行主体、申请律师调查令查找财产线索、申请司法拘留、追究拒执罪等)促使其履行义务外,还可以尝试一些合法但不常见的手段,以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偿还债务。以下是一些策略:
1. 节假日的“温馨提醒”
在节假日这样一个充满团聚氛围的时刻,不妨尝试“探访”一下被执行人。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太寻常,但这样做确实有可能让对方感受到压力。被执行人在家人、朋友面前可能并不愿意暴露自己“老赖”的身份。在这种时候,上门询问债务问题,尤其是在对方有亲友在场时提及,或许他们的亲朋好友会帮忙解决,至少会给予一定的回应。当然,探访时一定要保持文明礼貌,避免冲突,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。
2. 宴席上的“意外嘉宾”
如果有机会,可以在被执行人举办的或参加的一些重要宴席上,如婚礼、满月酒、乔迁宴等,适当地出现并表达自己的诉求。即使不能直接在宴席上公开债务问题,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提及,让对方感到尴尬,进而促使他们尽快解决问题。不过,这种方式也需要谨慎行事,不要过于激进,以免破坏喜庆的气氛。
3. 工作单位的“友好参观”
前往被执行人的工作单位进行一次“参观”,也是可行的。可以制作一些特别的宣传材料,如宣传衣物和小传单,宣传法院的相关公告,并询问对方的还款计划。当然,这样的行动需要掌握好尺度,不要影响对方的工作秩序,更不能违反法律法规。
4. 社区内的“公开展示”
可以到被执行人所在的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进行宣传。携带被执行人被列入失信名单的裁定书和法院的悬赏公告,在公共场所张贴,利用舆论的压力促使对方还款。这种方式同样需要注意分寸,避免引起社区居民的反感。
结语
虽然这些方法在旁观者看来可能不够光彩,但对于身处困境的债权人来说,面对急需用钱的情况,这些手段或许是无奈之举。在采取这些措施时,我们应当保持理性,避免过度施压,同时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,不要违反法律法规。此外,我们也应该理解,每个人都有其难处,不应轻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判他人的行为。最重要的是,希望通过这些努力,能够让“老赖”意识到逃避债务的后果,主动履行自己的法律责任,维护社会的诚信与和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