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 “假”离婚变为真分手,财产分割约定还有效吗?_灰犀牛普法

“假”离婚变为真分手,财产分割约定还有效吗?

在现代社会中,“假离婚”这一现象并不鲜见,尤其是当夫妻双方为了某些特定目的,比如获取购房资格、享受税收优惠或其他福利时,可能会选择先办理离婚手续,然后计划在目的达成后再复婚。然而,现实往往比计划复杂得多,有时候“假离婚”最终变成了真分手。那么,当“假离婚”变成真分手时,之前签订的财产分割约定还有效吗?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。

1. 什么是“假离婚”?

所谓的“假离婚”,是指夫妻双方为了共同的或各自的目的,比如为了购房、规避税费等,约定暂时离婚,待既定目的达到后再复婚的行为。这种行为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策略性的安排,但在法律上,一旦办理了离婚登记,那么婚姻关系就已经终止,离婚的法律效力是不容置疑的。

2. “假离婚”中的财产分割约定

在“假离婚”的情况下,夫妻双方往往会签订一份离婚协议书,其中包含了关于子女抚养、财产分割等内容的约定。如果后来双方并没有复婚,而是真正地分道扬镳,那么这份离婚协议书中的财产分割约定是否有效就成了一个问题。

3. 法院如何看待“假离婚”中的财产分割约定?

根据相关案例,如果能够证明“假离婚”中的财产分割约定并非双方真实意思表示,或者违背了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,那么法院可能会认定该约定无效。

4. 法律依据
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的相关规定,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条款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,但前提是这些条款必须是双方自愿、真实的意思表示。如果存在欺诈、胁迫或者其他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形,那么这些条款可能会被视为无效。

5. 实践建议

对于希望通过“假离婚”达到某种目的的夫妻,建议慎重考虑。首先,法律上不存在“假离婚”这一概念,一旦离婚,其法律后果是实际存在的;其次,如果最终没有复婚,那么之前签订的财产分割协议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纠纷。

如果已经发生了“假离婚”变成真分手的情况,那么最好咨询专业律师,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,比如提起诉讼请求重新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等。

结语

总的来说,虽然“假离婚”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帮助夫妻达到某些短期目标,但从长远来看,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法律风险是显而易见的。因此,在做出类似决定之前,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后果,并确保所有决定都是基于真实意愿作出的。


免责声明:
以上内容是结合政策法律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,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。若内容有误或侵权,请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。网站内容仅供参考,当您面对法律问题时,建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,及时咨询法律专业人士,以正确的方式解决纠纷,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